台灣企業,你準備好迎接 2026 年碳費時代了嗎?隨著台灣朝向 2050 淨零目標邁進,碳費徵收已是產業必須面對的現實。儘管首波直接納管的企業數量不多,但 CNFI 2025產業白皮書已明確指出,高達 59% 的台灣企業將碳減排視為最大挑戰。在電價飆升、國際貿易壁壘(如 CBAM)的雙重壓力下,供應鏈的間接成本正衝擊著每一家中小企業與製造業。
對企業而言,碳盤查與碳管理不再只是政策配合,而是決定營運成本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。若缺乏有效的 ISO 14064或ISO 50001 等準備,碳費支出與減碳要求將成為企業轉型的雙重挑戰。
我們將聚焦企業面臨的實務挑戰、潛在風險與轉型對策。無論您的企業是否直接納管,都能從中找到實用建議,助您從容應對碳費政策,搶先佈局低碳未來,將威脅轉化為新機會。
台灣碳費政策
台灣碳費政策將於 2026 年正式上路,成為推動減碳與淨零轉型的關鍵工具。碳費的精神在於以經濟誘因促進減排,透過政府向排放源收取費用,建立資金來源以支持能源轉型、再生能源投資及低碳技術發展。
計算方式清晰明確,採取「排放量 × 費率」公式,企業的排碳越多,繳交的費用越高。初期碳費會以低費率實施,確保產業有調整的空間,但未來將逐步提高,逼使企業強化減碳行動。這種漸進式的費率結構,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成本控管與永續規劃。
政策適用範圍將從大型排放源開始,例如鋼鐵、石化、水泥等高耗能產業,隨後逐步擴及中小企業。這不只是大型企業的挑戰,中小企業若忽視趨勢,未來在供應鏈壓力與國際貿易上也可能遭遇更高成本與競爭劣勢。
碳費帶來的挑戰與風險
台灣製造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減碳壓力。能源密集型的鋼鐵、石化與電子業,由於碳排放龐大,將成為碳費徵收的主要對象,營運成本勢必明顯上升。根據《CNFI 2025 產業白皮書》,已有 55.2% 的企業憂心國際貿易影響,另有 52.4% 擔憂能源政策不穩,顯示企業對未來競爭環境的焦慮正在加深。
成本上揚已是既定事實。自 2022 年起,電價累計上漲 66%,加上台電每年預估需繳交 65 億新台幣碳費,製造業的營運壓力持續增加。同時,70.5% 的企業面臨勞力短缺,使得減碳技術導入與轉型進程更加遲緩。
出口業挑戰更為嚴峻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要求嚴格的碳盤查與合規證明,若鋼鐵或水泥產品未達標,將被課徵額外關稅。另一方面,免徵碳費的進口產品也可能湧入市場,對本土製造業形成「碳洩漏」風險,削弱國際與國內競爭力。
雖然中小企業暫時不是首波徵收對象,但供應鏈壓力已經浮現。大型製造商在因應碳費與減碳目標時,必然要求供應商提供碳盤查數據與改善措施。這意味著中小企業若未提前展開行動,恐將被排除在合作名單之外。要維持競爭力,企業必須及早盤點排放並制定因應策略。
碳費帶來的機會
CNFI 2025產業白皮書顯示,90%企業參與自願減排,開啟綠色商機。企業可把握以下機會:
-
費率減免:提交減排計畫,享NT$100/噸優惠,降低碳費成本。
-
綠色創新:AI帶動280億度電需求,企業可投資綠電技術,提升供應鏈效率。
-
全球競爭力:提前應對CBAM,鋼鐵、水泥業可獲綠色認證,拓展國際市場。
-
低碳轉型是未來趨勢,企業應立即行動,透過減排與技術升級搶占先機。
企業應對方法
在碳費與減碳政策逐漸落實的環境下,企業若想維持市場競爭力,就需要從不同層面展開準備。以下4個方向,能幫助企業同時滿足合規要求與提升永續表現。
🔎建立碳盤查制度(ISO 14064)
盤點企業排放源,建立基準年,讓數據更透明,符合政府規範與客戶要求,並為未來減碳策略奠定基礎。
⚡推動能源管理(ISO 50001)
隨著能源價格持續上升,導入能源管理系統能有效降低浪費,達成成本控制與碳排放減量的雙重效益。這同時也是製造業提升營運效率的關鍵工具。
🌍產品碳足跡管理(ISO 14067)
出口導向企業需要碳足跡證明,提早建立相關制度,可避免貿易障礙,也能讓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展現更高的永續價值。
🤝 供應鏈減碳合作
與上游供應商及下游客戶協調,共同建立減碳聯盟,讓整體供應鏈更具韌性,也避免壓力集中於單一企業。
常見問題
📌 Q1:碳費與碳稅有什麼不同?
💡A:碳費由環境部徵收,用於減碳與能源轉型專款專用;碳稅屬於一般財政稅收。
📌Q2:台灣的碳費費率會是多少?
💡 A:初期採低費率,並預計逐年調升,以符合國際減碳及市場競爭要求。
📌 Q3:中小企業需要繳碳費嗎?
💡 A:中小企業初期不在徵收範圍,但因供應鏈減碳要求與客戶標準,仍會受到間接影響。
📌 Q4:出口產品會受影響嗎?
💡 A:出口產品需符合歐盟 CBAM 等國際碳邊境調整規範,若無法提供碳足跡證明,可能被課徵額外關稅。
📌 Q5:企業該如何開始?
💡 A:建議先建立碳盤查制度(ISO 14064),再導入能源管理(ISO 50001)與產品碳足跡管理(ISO 14067),並與供應鏈合作推動減碳。
台灣企業正面臨成本上升、供應鏈減碳要求與國際貿易規範等多重挑戰,能源密集產業與出口導向企業受影響最直接,而中小企業雖未列入首波徵收對象,也需因應供應鏈減碳需求以維持合作資格與競爭力。建立碳盤查制度(ISO 14064)、導入能源管理系統(ISO 50001)、推動產品碳足跡管理(ISO 14067),以及與供應鏈形成減碳聯盟,是企業應對政策與市場挑戰的重要策略。透過這些措施,企業可以掌握排放現況、降低成本、提升營運效率,並符合政府與國際市場的碳盤查要求。同時,提前布局低碳技術與能源管理方案,能幫助企業抓住綠色創新與國際市場機會,在全球市場建立永續競爭力。企業若能系統化規劃減碳策略,將政策挑戰轉化為成長動能,確保在低碳經濟中保持韌性並提升長期競爭優勢。
競爭力企管擁有ISO認證輔導的豐富經驗,以及專文詳細說明ISO標準、企業管理與時事新知等文章分享,讓經驗豐富的專業顧問師一對一線上諮詢為您服務,無論是ISO標準認證、ESG企業永續報告書相關問題、企業管理與教育訓練課程,都歡迎您預約服務!
參考資料:ISO、環境部、全國工業總會、中央通訊社、reccessary
圖片來源:Freepik
相關文章:
節能減碳雙引擎:ISO 50001 × ISO 14064 整合高效運用
ISO14064或ISO14067標準哪個更適合您的企業?看這篇就對了!
揭密GHG Protocol:成為淨零排放的推手
【淨零首部曲】碳盤查大哉問!企業採用SBTi享碳費優惠?
競爭力企業管理顧問公司
|全台免付費專線:0800-800 248
|北區:02-2243 1201
|中區:04-2473 9012
|南區:07-380 3113
|填寫表單:點此連結
|LINE 線上諮詢:@why4800g
台灣企業,你準備好迎接 2026 年碳費時代了嗎?隨著台灣朝向 2050 淨零目標邁進,碳費徵收已是產業必須面對的現實。儘管首波直接納管的企業數量不多,但 CNFI 2025產業白皮書已明確指出,高達 59% 的台灣企業將碳減排視為最大挑戰。在電價飆升、國際貿易壁壘(如 CBAM)的雙重壓力下,供應鏈的間接成本正衝擊著每一家中小企業與製造業。
對企業而言,碳盤查與碳管理不再只是政策配合,而是決定營運成本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。若缺乏有效的 ISO 14064或ISO 50001 等準備,碳費支出與減碳要求將成為企業轉型的雙重挑戰。
我們將聚焦企業面臨的實務挑戰、潛在風險與轉型對策。無論您的企業是否直接納管,都能從中找到實用建議,助您從容應對碳費政策,搶先佈局低碳未來,將威脅轉化為新機會。
台灣碳費政策
台灣碳費政策將於 2026 年正式上路,成為推動減碳與淨零轉型的關鍵工具。碳費的精神在於以經濟誘因促進減排,透過政府向排放源收取費用,建立資金來源以支持能源轉型、再生能源投資及低碳技術發展。
計算方式清晰明確,採取「排放量 × 費率」公式,企業的排碳越多,繳交的費用越高。初期碳費會以低費率實施,確保產業有調整的空間,但未來將逐步提高,逼使企業強化減碳行動。這種漸進式的費率結構,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成本控管與永續規劃。
政策適用範圍將從大型排放源開始,例如鋼鐵、石化、水泥等高耗能產業,隨後逐步擴及中小企業。這不只是大型企業的挑戰,中小企業若忽視趨勢,未來在供應鏈壓力與國際貿易上也可能遭遇更高成本與競爭劣勢。
碳費帶來的挑戰與風險
台灣製造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減碳壓力。能源密集型的鋼鐵、石化與電子業,由於碳排放龐大,將成為碳費徵收的主要對象,營運成本勢必明顯上升。根據《CNFI 2025 產業白皮書》,已有 55.2% 的企業憂心國際貿易影響,另有 52.4% 擔憂能源政策不穩,顯示企業對未來競爭環境的焦慮正在加深。
成本上揚已是既定事實。自 2022 年起,電價累計上漲 66%,加上台電每年預估需繳交 65 億新台幣碳費,製造業的營運壓力持續增加。同時,70.5% 的企業面臨勞力短缺,使得減碳技術導入與轉型進程更加遲緩。
出口業挑戰更為嚴峻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要求嚴格的碳盤查與合規證明,若鋼鐵或水泥產品未達標,將被課徵額外關稅。另一方面,免徵碳費的進口產品也可能湧入市場,對本土製造業形成「碳洩漏」風險,削弱國際與國內競爭力。
雖然中小企業暫時不是首波徵收對象,但供應鏈壓力已經浮現。大型製造商在因應碳費與減碳目標時,必然要求供應商提供碳盤查數據與改善措施。這意味著中小企業若未提前展開行動,恐將被排除在合作名單之外。要維持競爭力,企業必須及早盤點排放並制定因應策略。
碳費帶來的機會
CNFI 2025產業白皮書顯示,90%企業參與自願減排,開啟綠色商機。企業可把握以下機會:
-
費率減免:提交減排計畫,享NT$100/噸優惠,降低碳費成本。
-
綠色創新:AI帶動280億度電需求,企業可投資綠電技術,提升供應鏈效率。
-
全球競爭力:提前應對CBAM,鋼鐵、水泥業可獲綠色認證,拓展國際市場。
-
低碳轉型是未來趨勢,企業應立即行動,透過減排與技術升級搶占先機。
企業應對方法
在碳費與減碳政策逐漸落實的環境下,企業若想維持市場競爭力,就需要從不同層面展開準備。以下4個方向,能幫助企業同時滿足合規要求與提升永續表現。
🔎建立碳盤查制度(ISO 14064)
盤點企業排放源,建立基準年,讓數據更透明,符合政府規範與客戶要求,並為未來減碳策略奠定基礎。
⚡推動能源管理(ISO 50001)
隨著能源價格持續上升,導入能源管理系統能有效降低浪費,達成成本控制與碳排放減量的雙重效益。這同時也是製造業提升營運效率的關鍵工具。
🌍產品碳足跡管理(ISO 14067)
出口導向企業需要碳足跡證明,提早建立相關制度,可避免貿易障礙,也能讓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展現更高的永續價值。
🤝 供應鏈減碳合作
與上游供應商及下游客戶協調,共同建立減碳聯盟,讓整體供應鏈更具韌性,也避免壓力集中於單一企業。
常見問題
📌 Q1:碳費與碳稅有什麼不同?
💡A:碳費由環境部徵收,用於減碳與能源轉型專款專用;碳稅屬於一般財政稅收。
📌Q2:台灣的碳費費率會是多少?
💡 A:初期採低費率,並預計逐年調升,以符合國際減碳及市場競爭要求。
📌 Q3:中小企業需要繳碳費嗎?
💡 A:中小企業初期不在徵收範圍,但因供應鏈減碳要求與客戶標準,仍會受到間接影響。
📌 Q4:出口產品會受影響嗎?
💡 A:出口產品需符合歐盟 CBAM 等國際碳邊境調整規範,若無法提供碳足跡證明,可能被課徵額外關稅。
📌 Q5:企業該如何開始?
💡 A:建議先建立碳盤查制度(ISO 14064),再導入能源管理(ISO 50001)與產品碳足跡管理(ISO 14067),並與供應鏈合作推動減碳。
台灣企業正面臨成本上升、供應鏈減碳要求與國際貿易規範等多重挑戰,能源密集產業與出口導向企業受影響最直接,而中小企業雖未列入首波徵收對象,也需因應供應鏈減碳需求以維持合作資格與競爭力。建立碳盤查制度(ISO 14064)、導入能源管理系統(ISO 50001)、推動產品碳足跡管理(ISO 14067),以及與供應鏈形成減碳聯盟,是企業應對政策與市場挑戰的重要策略。透過這些措施,企業可以掌握排放現況、降低成本、提升營運效率,並符合政府與國際市場的碳盤查要求。同時,提前布局低碳技術與能源管理方案,能幫助企業抓住綠色創新與國際市場機會,在全球市場建立永續競爭力。企業若能系統化規劃減碳策略,將政策挑戰轉化為成長動能,確保在低碳經濟中保持韌性並提升長期競爭優勢。
競爭力企管擁有ISO認證輔導的豐富經驗,以及專文詳細說明ISO標準、企業管理與時事新知等文章分享,讓經驗豐富的專業顧問師一對一線上諮詢為您服務,無論是ISO標準認證、ESG企業永續報告書相關問題、企業管理與教育訓練課程,都歡迎您預約服務!
參考資料:ISO、環境部、全國工業總會、中央通訊社、reccessary
圖片來源:Freepik
相關文章:
節能減碳雙引擎:ISO 50001 × ISO 14064 整合高效運用
ISO14064或ISO14067標準哪個更適合您的企業?看這篇就對了!
揭密GHG Protocol:成為淨零排放的推手
【淨零首部曲】碳盤查大哉問!企業採用SBTi享碳費優惠?
競爭力企業管理顧問公司
|全台免付費專線:0800-800 248
|北區:02-2243 1201
|中區:04-2473 9012
|南區:07-380 3113
|填寫表單:點此連結
|LINE 線上諮詢:@why4800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