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ISO 14001的導入與維運過程中,曾經遇到這樣的問題:「我們是否能只用一張表格,同時作為環境考量面的鑑別與風險與機會的評估依據?」將兩表格合併管理,以求精簡流程、提升效率。
這樣的管理模式雖然節省表單數量,卻可能混淆制度邏輯。事實上,條文6.1.2著重於對組織活動產生環境影響的鑑別,而條文6.1.1則涵蓋更廣,包含上下文風險、法規變動與利害關係人影響等外部因素。將兩者混為一談,容易造成執行偏誤,甚至在外部稽核時無法充分對應條文要求。
ISO 14001 條文解析:為什麼不應共用?
ISO 14001 條文中,「環境考量面」與「風險與機會」分別對應於 6.1.2 與 6.1.1,兩者在目的、適用範圍與輸出要求上皆有明顯差異。
雖然兩者皆屬「規劃階段」(Planning),但 6.1.1 具更高階的系統視角,涵蓋外部議題、上下文、利害關係人需求及其對 EMS 的影響;而 6.1.2 則聚焦在作業層級,關注環境面與其衝擊。
若將兩者合併為單一表單,勢必導致風險評估內容失焦,無法針對策略面議題提出具體對策,甚至忽略與法規遵循或營運延續性有關的潛在風險,造成系統實施落差與稽核風險。
環境面鑑別與風險控制差異
為了企業落實 ISO 14001 管理要求,競爭力企管建議明確區分「環境考量面鑑別表」與「風險與機會表」兩者的用途與編製邏輯。下表分別比較兩者在管理目的、評估對象與管制方式上的主要差異:
如兩表共用的風險
如真將環境考量面鑑別表直接作為風險與機會表使用的話,可能導致以下管理與稽核風險:
-
誤解條文精神
若將兩表共用,容易忽略 6.1.1 條文對「組織脈絡」、「利害關係人需求」等系統性風險來源的要求。 -
資訊涵蓋不足
環境面鑑別表多聚焦在環境活動與顯著性評估,難以涵蓋如營運中斷、政策變遷、外部市場變動等風險要素。 -
管理層級錯置
將策略層面的風險管理誤導至操作層級,使高階風險無法被妥善規劃與資源支持。 -
稽核缺口產生
稽核員可能要求提供完整的風險與機會鑑別紀錄,若無法說明兩者差異與補強方式,將導致不符合發生。 -
導致內控失效
缺乏針對非環境風險的預警與改善計畫,長期可能影響組織永續目標達成。
兩表分開的益處
「環境考量面鑑別表」與「風險與機會表」分開設計與管理到底有什麼益處?其實不僅只是形式上的細節處理,而是更能在制度層次帶來多項實務效益。
首先,兩張表格分開,有助於清楚劃分作業控制與策略規劃的管理範疇。環境面鑑別表著重於製程、活動、產品對環境造成的影響,並導出具體作業控制;而風險與機會表則針對管理系統層級的潛在威脅與利基,如法規變遷、利害關係人需求、永續趨勢等,進行前瞻性分析與因應策略。
此外,將兩表獨立運作,也有助於跨部門參與與職責明確。例如環境面鑑別通常由生產或工程單位主導,而風險與機會鑑別則更需要管理階層、法務、永續等部門共同參與,提升風險辨識的廣度與準確度。
最後,在應對稽核與外部評鑑時,分開呈現能更有條理地說明組織如何系統性滿足 ISO 14001 條文 6.1.1、6.1.2 及 6.1.4 的要求,降低不符合風險。
總得來說,環境考量面鑑別多聚焦在作業層面,而風險控制則是策略層面,各自有明確且獨立的規範目的與管理對象,也可配合 PDCA 循環進行持續改善。制度上劃分明確,有助於將日常操作與高階策略分層管理,進一步建立可驗證、可審查、可回溯的管理架構。
競爭力企管擁有ISO認證輔導的豐富經驗,以及專文詳細說明ISO標準、企業管理與時事新知等文章分享,讓經驗豐富的專業顧問師一對一線上諮詢為您服務,無論是ISO標準認證、ESG企業永續報告書相關問題、企業管理與教育訓練課程,都歡迎您預約服務!
參考資料:ISO
圖片來源:Freepik
競爭力企業管理顧問公司
|全台免付費專線:0800-800 248
|北區:02-2243 1201
|中區:04-2473 9012
|南區:07-380 3113
|填寫表單:點此連結
|LINE 線上諮詢:@why4800g
在ISO 14001的導入與維運過程中,曾經遇到這樣的問題:「我們是否能只用一張表格,同時作為環境考量面的鑑別與風險與機會的評估依據?」將兩表格合併管理,以求精簡流程、提升效率。
這樣的管理模式雖然節省表單數量,卻可能混淆制度邏輯。事實上,條文6.1.2著重於對組織活動產生環境影響的鑑別,而條文6.1.1則涵蓋更廣,包含上下文風險、法規變動與利害關係人影響等外部因素。將兩者混為一談,容易造成執行偏誤,甚至在外部稽核時無法充分對應條文要求。
ISO 14001 條文解析:為什麼不應共用?
ISO 14001 條文中,「環境考量面」與「風險與機會」分別對應於 6.1.2 與 6.1.1,兩者在目的、適用範圍與輸出要求上皆有明顯差異。
雖然兩者皆屬「規劃階段」(Planning),但 6.1.1 具更高階的系統視角,涵蓋外部議題、上下文、利害關係人需求及其對 EMS 的影響;而 6.1.2 則聚焦在作業層級,關注環境面與其衝擊。
若將兩者合併為單一表單,勢必導致風險評估內容失焦,無法針對策略面議題提出具體對策,甚至忽略與法規遵循或營運延續性有關的潛在風險,造成系統實施落差與稽核風險。
環境面鑑別與風險控制差異
為了企業落實 ISO 14001 管理要求,競爭力企管建議明確區分「環境考量面鑑別表」與「風險與機會表」兩者的用途與編製邏輯。下表分別比較兩者在管理目的、評估對象與管制方式上的主要差異:
如兩表共用的風險
如真將環境考量面鑑別表直接作為風險與機會表使用的話,可能導致以下管理與稽核風險:
-
誤解條文精神
若將兩表共用,容易忽略 6.1.1 條文對「組織脈絡」、「利害關係人需求」等系統性風險來源的要求。 -
資訊涵蓋不足
環境面鑑別表多聚焦在環境活動與顯著性評估,難以涵蓋如營運中斷、政策變遷、外部市場變動等風險要素。 -
管理層級錯置
將策略層面的風險管理誤導至操作層級,使高階風險無法被妥善規劃與資源支持。 -
稽核缺口產生
稽核員可能要求提供完整的風險與機會鑑別紀錄,若無法說明兩者差異與補強方式,將導致不符合發生。 -
導致內控失效
缺乏針對非環境風險的預警與改善計畫,長期可能影響組織永續目標達成。
兩表分開的益處
「環境考量面鑑別表」與「風險與機會表」分開設計與管理到底有什麼益處?其實不僅只是形式上的細節處理,而是更能在制度層次帶來多項實務效益。
首先,兩張表格分開,有助於清楚劃分作業控制與策略規劃的管理範疇。環境面鑑別表著重於製程、活動、產品對環境造成的影響,並導出具體作業控制;而風險與機會表則針對管理系統層級的潛在威脅與利基,如法規變遷、利害關係人需求、永續趨勢等,進行前瞻性分析與因應策略。
此外,將兩表獨立運作,也有助於跨部門參與與職責明確。例如環境面鑑別通常由生產或工程單位主導,而風險與機會鑑別則更需要管理階層、法務、永續等部門共同參與,提升風險辨識的廣度與準確度。
最後,在應對稽核與外部評鑑時,分開呈現能更有條理地說明組織如何系統性滿足 ISO 14001 條文 6.1.1、6.1.2 及 6.1.4 的要求,降低不符合風險。
總得來說,環境考量面鑑別多聚焦在作業層面,而風險控制則是策略層面,各自有明確且獨立的規範目的與管理對象,也可配合 PDCA 循環進行持續改善。制度上劃分明確,有助於將日常操作與高階策略分層管理,進一步建立可驗證、可審查、可回溯的管理架構。
競爭力企管擁有ISO認證輔導的豐富經驗,以及專文詳細說明ISO標準、企業管理與時事新知等文章分享,讓經驗豐富的專業顧問師一對一線上諮詢為您服務,無論是ISO標準認證、ESG企業永續報告書相關問題、企業管理與教育訓練課程,都歡迎您預約服務!
參考資料:ISO
圖片來源:Freepik
競爭力企業管理顧問公司
|全台免付費專線:0800-800 248
|北區:02-2243 1201
|中區:04-2473 9012
|南區:07-380 3113
|填寫表單:點此連結
|LINE 線上諮詢:@why4800g